一部主角“丑”到让人有点不忍直视、话题“丧”到仿佛人生无望的动画片,不仅没扑街,反而能在豆瓣拿下8.4分 ,烂番茄新鲜度94% ,还横扫了包括安纳西国际动画电影节最佳长片水晶奖在内的全球超过70项大奖与提名 ? 在一切追求光鲜亮丽、高效速成的今天,偏偏有人愿意花8年时间 ,用最“笨”最累的手工方式大资本优配,一点点捏出一个关于缺陷、孤独与痛苦的故事。 这事儿本身,就挺“反常识”的。
这部“反常识”的片子,就是《玛丽和马克思》导演亚当·艾略特暌违15年 之后带来的《蜗牛回忆录》。 很多人第一眼看到主角格蕾丝时会不舒服,歪斜的眼睛、塌鼻子、满脸雀斑,还有因先天唇裂而形成的“兔子一样的三瓣嘴” 。 她的宠物是黏糊糊的蜗牛,塞满一个个罐子 。 这种“丑”,并非是导演技艺不精,而是他蓄意为之的美学宣言,他称之为 “粗拙”(Chunky wonky) 。
展开剩余79%这背后,是导演亚当·艾略特自身无法选择的先天性生理性震颤 ,他的手会不自觉颤抖,画不出平整的线条。 他把自己身体的“不完美”融入了创作,让每一帧都带着这种真实的生命印记。 在他看来,那些精雕细琢的CGI动画固然完美,但黏土上留下的指纹和细微的扭曲,才是无法复制的“人的温度” 。
《蜗牛回忆录》探讨的话题,也确实不那么“少儿宜”。 格蕾丝的人生,堪称一场残酷的磨难合集:母亲因难产她而去世;父亲是街头艺人,一场意外失去双腿,后又因睡眠呼吸暂停症在睡梦中离世 ; 在学校因兔唇被无情霸凌;父亲去世后,她和唯一的情感依靠大资本优配,双胞胎弟弟吉尔伯特被强行分离,送往不同的寄养家庭 。 她的养父母冷漠疏离,沉迷于自己的享乐世界,将她独自留在家中 。
她成年后步入的婚姻更是一场噩梦,丈夫看似体贴,实则用花言巧语操控她,满足其特殊的肥胖癖好,甚至偷拍她的裸照 。 她接连遭受沉重打击:被告知弟弟在一场教堂火灾中丧生(收养他的家庭极端宗教狂热,他因性取向问题遭受迫害) ;她唯一的朋友、年长的萍奇奶奶也在她面前离世 。 绝望之下,格蕾丝吞下了毒药 。 影片因其对这类阴暗内容的描绘,在美国被定为R级 。
但这部电影的核心,绝非为了渲染绝望。 导演亚当·艾略特曾说:“我为人们不完美的东西鼓掌。 ” 他作品中的角色,总是那些被主流社会忽视或边缘化的“残次品” :《玛丽和马克思》中有胎记的玛丽和患有亚斯伯格综合征的马克思 ;《蜗牛回忆录》中集先天唇裂与后天囤积癖、盗窃癖等心理问题于一身的格蕾丝 。 他致力于通过电影为这些“疾病”撕掉标签 ,告诉我们,人生的裂缝中同样可以透进光。
影片最动人的转折,在于格蕾丝在自杀的最后时刻,想起了萍奇奶奶留下的暗号。 她从土豆地里挖出一个盒子,里面是奶奶毕生的积蓄和一封手写信 。 信中的话成为了她乃至整部电影的灵魂注脚:“生活只有回头看才能理解,但我们必须向前活着。 蜗牛从不回头看它走过的路,总是不断向前。 ” 这句话给了格蕾丝重生的勇气,她处理掉所有象征过去的蜗牛收藏,开始追逐成为定格动画师的梦想 。
电影的制作本身,就是一场对“完美”和“效率”的叛逆。 在CGI技术席卷全球、AI都能生成动画的今天 ,艾略特和他的团队坚持纯手工制作。 所有场景和道具均为实物,火焰是玻璃纸,眼泪是润滑液,天空是手绘的 。 《蜗牛回忆录》团队手工制作了超过7000件物品 ,仅格蕾丝的脑袋制作就需要6名雕塑师花费近一个月 ,她的头发是一根根植入的,帽子里藏有磁铁 。
影片拍摄耗时8个月,动画师平均每人每天只能完成5秒的动画 。 这种“低效”和“笨拙”,背后是难以想象的耐心与热爱。 艾略特曾拒绝过来自皮克斯和梦工厂的邀请,只因他不想抛弃这种手工的质感 。 这部电影的成本约为500万美元 ,而一些美国动画电影的制作成本高达上亿美元 。 遗憾的是,这种艺术坚持在市场回报上常常是残酷的,艾略特的前作《玛丽和马克思》制作预算824万美金,全球票房仅117万美金 ;《蜗牛回忆录》迄今全球票房也仅约118万美金 ,导演甚至曾为此卖房筹资 。
《蜗牛回忆录》的存在,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当下主流审美和内容消费的某种单一化倾向 。 当越来越多的动画角色追求“萌化”、“网红脸” ,故事趋于合家欢安全牌时,这样一部愿意展现“丑陋”、探讨沉重话题的作品显得尤为珍贵。 它让我们思考,艺术的本质是为了呈现一个光滑无瑕的梦幻泡泡大资本优配,还是为了承载真实生命的复杂重量,哪怕那份重量有时压得人喘不过气? 亚当·艾略特用他颤抖的双手和八年光阴,给出了他的答案。
发布于:陕西省大象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