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刷成交数据的时候,我突然发现一个很扎心的现实七星策略,三环附近的房子,很多已经堂堂正正地掉进“2万时代”。
而且趋势还挺明显,越来越多的单价,正悄无声息地逼近甚至跌破3万。
要知道,这可不是郊区新盘,而是实打实的东三环、南三环,老北京人心里最值钱的地段。可惜,真到成交的时候,买单的人越来越少,价格自然撑不住。
拿成寿寺-宏大家园举例,2025年5月,一套112平的三居室,成交价才283万,单价2.5万/㎡;就在几个月前,75平的两居还能卖到280万,单价3.6万/㎡。
什么意思?同一个小区,越大的房子越便宜,单价直接塌陷。
再看看西罗园,2025年7月,58平的成交单价2.9万/㎡,41平还能撑在3.2万/㎡,但比起一年前,已经是直线下滑。
华威桥-双龙南里也是类似的剧本,8月的成交单价只有2.9万/㎡,而在5月的时候,还有3.0万/㎡,整体就是在一点点蚕食价格。
马家堡就更典型了。2024年7月,一套89平能卖到300万七星策略,单价3.3万/㎡。可短短一年后,同户型的成交价直接砍到225万,单价2.6万/㎡。
这已经不是小幅调整,而是实打实的断崖。
这些案例拼在一起,其实揭开了一个很赤裸的真相,老破小正在被市场无情抛弃。
曾经,老破小加学区,就是“刚需杀器”。大家心里有一套逻辑:房子再差,学区能保值。可如今这一逻辑正在被瓦解。家长们越来越理性,甚至直接用脚投票。
比起买套老破学区房,不如花同样的钱买一个户型方正、物业靠谱、环境更好的新小区,至少自己能住得舒服点,孩子的教育还有其他出路。
这背后其实有几个逻辑:
第一,人口结构变了。北京年轻一代生娃少了,对学区的刚需没以前那么强烈。
第二,购房群体更务实了。房子从“保值工具”变成“生活空间”,买房不再是赌未来涨幅,而是算眼下的性价比。
第三,市场分化越来越严重。所谓分化,不只是区域分化,还有产品分化。
品质好的房子依然有人抢,价格稳得住;品质差的,哪怕在核心地段,也照样会被嫌弃。
所以现在买房,真的没什么试错空间了。以前买错了,靠行情还能兜底,几年后总能涨回去。可现在,买错了就可能是深坑,几年都爬不出来。
那些成交数据就是最直观的提醒:2.5万/㎡的三环房子,听上去不可思议,但它真真切切地发生了。
市场正在重新洗牌。谁能接受这个现实,谁就有机会少踩坑。谁还抱着过去的逻辑不放,可能真要被房子“教育”一遍。
大象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